張愛玲最近在劇場圈內紅透了,
小說《半生緣》在六月九至十三日在國家戲劇院
以多媒體音樂話劇的形式呈現;
「台北越界舞團」則推出了「尋找張愛玲」,
除編舞家羅曼菲把張愛玲小說《第一爐香》
改編成舞作《沈香屑》外,
香港的編舞家黎海寧則以美國為時空背景,
以《愛玲說》演藝張愛玲最後數十年光景的酷翹模樣。
羅曼菲編創《沈香屑》時,加入了自己的口白,
「凸顯無邊無際的荒涼、恐懼,
以及回顧人生、 突感青春不再的一份概嘆」。
劉若英則在舞台上悲戚的喊出,
「世鈞,我們回不去了,真的回不去了」。
當你在追憶似水年華時,可能真的回不去了。
只是人真的會心甘情願的棄械投降嗎?
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把時間「急凍」起來,
讓自己活在永恆裡呢?答案是肯定的,
張愛玲對於老祖母的古董衣極度迷戀(obsession),
因為她認為古董衣的味道其實是沁在她自己每一個細胞脈絡中,
「回憶這種東西若有氣味的話,那就是樟腦的香,
甜而穩妥,像記得分明的快樂,甜而悵惘,像忘卻了憂愁」
(〈更衣記〉。《流言》,頁 67)。
人道心理學家佛洛姆
曾經對於希特勒的人格特質做了極度精闢的分析,
他認為希特勒其實有一種極度的「戀屍癖」(necorphilia),
「戀屍癖」通常是表示一種性到錯,
即為了性交目的而侵犯死屍的慾望,
或者在死屍面前流連忘返的病態慾望。
佛洛姆更進一步的指出,「戀屍癖」其實是一種人格特質,
具有這種特質的人常常被無生命的事物所吸引,
經常夢見兇殺、鮮血、骷髏,喜歡談論疾病、埋葬、死亡等。
佛洛姆的論述帶起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:
為何無生命的東西,會比有生命的東西勝吸引人呢?
可能的理解是,無生命的東西,
本質上一種接近於「永恆」的東西,
在逝者如斯以的流光中,
人生是荒涼、恐懼,人們擔心青春不再,
眼前的景象馬上會變成廢墟,
相形之下,無生命的東西,如張愛玲所謂的古董衣,
反而成了一種「永恆存在」的象徵。
張愛玲藉由「樟腦的香」讓自己沈溺於一種「氛圍」,
進而忘卻了憂愁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其實人都有某種程度的「精神戀屍癖」,
往往喜歡藉由「死物」
來帶領自己神遊已經不存在的渴望國度,
極度病態如希特勒就索性創造一個自己「想望」的國度,
經濟學家認為人類的效用是可以測度的,
果真如此,一個人的一生效用就是他每一天效用的總和,
再仔細的想,
如果一個人每一天都沈溺在自己渴望想像的國度裡,
或許加加減減下,一個人「瘋子」
可能真的活得比「常懷千歲憂」的正常人來得快樂,
這也難怪佛洛依德在診斷了無數精神病患後有時候會感嘆:
「或許這個世界只有瘋子是幸福的」。
張愛玲在〈我的天才夢〉中指出,
人際關係有時候像一襲華袍,可惜爬滿了蚤子,
是否這就是張愛玲一生孤僻的原因不得而知,
唯一可以推測的是,
張愛玲或許真的藉由讓自己沈溺於「樟腦之香」的神遊,
讓人生快樂很多!
追憶似水年華,只要你相信是真的,它就是真的。